做好時間管理,馬上擁有第二人生!
時間管理一直都是大家很想要探討的哲學,為什麼會說是哲學呢?
總是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大家的時間明明就都是一樣的,為什麼有人可以是某某公司的執行長(可能不只一間)、又是慈善機構的負責人、然後又可以常常出出去旅行…而大部分的人,明明已經盡量快速完成了工作任務,可又有種好像什麼都沒做到的感覺。
童年的時候,經常抱怨時間走得好慢,但長大以後,許多人卻覺得時間過得太快。
時間就是這麼不可思議,但若是能將時間管理好好地運用在工作或是生活上,將會改變一個人的人生。
時間管理要如何進行呢?
我們用腦科學的方式來分析如何高效地運用時間:
1.工作完成 80% 後暫停,工作更有效率
有人可能會誤認為這是將工作先丟下休息,對於一些會將工作完成後(完美主義者)再做下一件事的人是有困難的;若當下就把工作一口氣做完,第二天開始新的任務時,就必須要花一些時間熱身了;然而若接續前一天的工作,反而能夠讓自己的情緒迅速上升到前一天的狀態。
以腦科學的邏輯解釋這種現象:一個人企圖心旺盛的時候,是指大腦的視丘下部或是伏隔核的部位,正在分泌出一種名為多巴胺的腦內物質的狀態;當工作一但完成後多巴胺的就會停止,但只要情緒還在興頭上,那麼多巴胺就會持續的分泌;因此只要不斷地分析多巴胺,就能夠不斷處於高效能狀態。
2. 寫下一天的作息內容,並分析是如何使用時間的
這個方式就有點像是審視自己的財務狀況時,會記帳並找出錢花到哪裡去了,找出超支的原因;如果你也覺得自己的時間都不知道用在哪了,不妨把一天24小時的作息內容都寫下來分析看看,究竟一天之內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,又做了什麼浪費時間的事情?寫完之後應該就可以立即發現,原來有意義的時間竟然這麼短!發現問題後,就要想辦法填補這些空缺的時間。
3. 解決拖延症
當我們接收到工作任務時,會遇到兩種不同的情況:一種是現在能做的,馬上就會隨手做好,另一種則是還不急、或是需要先和別人溝通,於是先擱著不管;但是擱著不做的方法,日積月累會形成壓力,在心理上也會越來越抗拒去執行。
其實只要將現下的工作馬上做完,就能擁有多餘的時間思考未來的事,也能進行全盤的思考,一直讓未動工的事情掛在心頭上,就無法思考新的事情,正因如此更需要快速做好時間分配,給大腦喘息的空間,才能進行更大格局的思考,也能有充裕時間來計畫自己的未來。
【本文作者為鍾龍江,為一名客服技術支援工程師,部落格為「Chandler’s house」】
【本文為授權刊登,若欲引用請洽原作者。】
免費學習資源不漏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