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/12/15
4376

印度如何培養人才在國際上立足?

印度如何培養人才在國際上立足?
印度為南亞大陸上的一個國家,土地面積為全球第七大,人口數量名列全球第二多,僅次於中國的 13.7 億人口數量。
一般人想到印度會想到什麼呢?生活環境嚴苛、性侵、落後、窮?
在這些粗淺的主觀印象,印度憑什麼勝出?
印度新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在 2014 年喊出『印度製造』,短短兩年間成功吸引到國際市場的目光,並被預測未來五年內經濟成長率將超越目前世界最大經濟體中國,十年內將取代中國成為新世界工廠。
莫迪的出現,代表著印度社會發到現在,正展現新的思維。
究竟昔日行動遲緩笨重的巨象,如今成為目前亞洲市場的超新星,從印度文化與印度民族的特質中不難理解,他們是如何在短期內縱橫國際的。
英語優勢 雖然當地的語言為印度語,但英文卻是印度人通用的語言,就連新聞報紙都以英文發行,擁有充分的英語環境,讓印度人才透過英文擁有高度的國際優勢。
勇敢出走的決心 因為國內資源不足、生活環境不佳,使印度人口外移相當嚴重;對於印度年輕人來說出走,才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;也就是擁有這樣敢於改變的勇氣,使印度人能夠使自己擁有更寬廣的視野。
環境適應性強 印度國土面積廣,擁有豐富地形,各地生活型態、宗教、種族差異性極大。在路上看到各式各樣的人種、服裝、語言,對於當地人來說、司空見慣。
尊重多元習俗對於印度人來說是非常自然的生活方式,對於單一民族社會反而被視為一種技能;多元環境讓印度人不管到哪裡都能迅速適應當地文化。
競爭意識強烈 印度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,被稱作世上最難考的考試,錄取率只有 2%,印度家長不惜攀牆遞小抄給孩子作弊,在媒體上引發討論,甚至印度員工為了孩子考大學,每天提早下班陪讀,甚至也有不惜變賣祖產也要讓孩子讀大學的案例。可想而知考上好大學的背後,承擔著多少競爭跟期待。
拒絕接受標準答案 因為資源不足,印度人習慣自己找方法,標準答案對他們來說只是參考,今天用這個方式進行,明明看看用別的方式會不會更好,對印度人來說,總會試試看有沒有別的可能性;多嘗試、多挑戰、才有可能達到目標。
勇於表達尋找共識 相較於台灣人講話謙虛、含蓄,印度人卻很會辯,總能夠盡其所能地與對方討價還價,找到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理由;印度資源少,為了爭取資源,必須與對方溝通協商。

勇於跳戰制度、充分表達意見,透過這些外顯特質讓印度人在國際上更吸引注意。

【本文作者為鍾龍江,為一名客服技術支援工程師,部落格為「Chandler’s house」】
【本文為授權刊登,若欲引用請洽原作者。】

免費學習資源不漏接

加巨匠電腦LINE好友
近期文章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