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畢業季專題】「第一桶金」得靠機運,「第一隻母雞」則可以靠實力
許多年輕人滿腦子都在想「第一桶金」,但與其將目標放在第一桶金上,不如先放在「第一隻母雞」。
首先提到,某藝人說過,她在 SARS 最嚴重時前往香港買了幾棟樓,幾年後數倍脫手……像這種消息,我們事後都覺得,哇,好羨慕喔,早知道我也要這樣買!但,當 SARS 發生的時候,你在當下,做得出那樣的決定嗎?
聽過了這麼多懂得「機會致富」的故事以後,美國次貸危機、全球連動債影響的金融風暴時期,全球各國無一倖免,這時候,真的想賺大錢的人,是不是都應該已經躍躍欲試,觀望著入場的好時機?你有在看標的嗎?沒錢?應該借錢吧!除非人類毀滅,不然這是五十年來最顯然的低點,如果拉大三十年來看,現在投資什麼,三十年後很有甚至都是幾倍的回收啊!
但,大部份的上班族,並沒有這個膽子來賺這個顯然的「第一桶金」,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手上也沒有閒錢資金,又無法接受高度的財務槓桿,所以現在低迷景氣幾乎無法「逢低進場」,所謂的「第一桶金」,只是在心裡一個永遠無法達成的夢想而已。
第一桶金的觀念實在太「暴力」了,讓年輕人做一些不符合自己性格的夢想。
「逢低進場」是對的,只是不見得得拿「錢」去換「房子」或「股票」,也有其他的「進場」方式。這種「進場」方式,不是要投資什麼,而是「站出來」,創出自己的事業。難道,年輕人的大腦只能分析一大堆以後,決定「漲」或「跌」兩種方向?難道不能照著自己的興趣,創造、建立一個自己的事業嗎!所以,我認為年輕人不一定要賺「第一桶金」,尤其景氣不好的此時,應該建議大家趁機來養「第一隻母雞」。
所謂「第一隻母雞」,就是一個小專業、小事業、小金礦,在上班之餘製作,成本低廉;
在上班之餘投入學習,累積自己的實力資本。
這母雞會下金蛋,不多,一點點,但足夠自給自足,讓它自己自行運作(這個「自」不是個人,而是那一隻母雞),比如說,學習第二專長、培養專業技能、來做一個月入一萬元、靠廣告收入的中型部落格,或一個月入三萬元的網拍商店,雖然很小,但是它可以生生不息的為你掙錢,平時當個備胎,孵育一顆種子,等待景氣復甦。
其實這隻母雞下的雞蛋,甚至不一定要是「金」的。它帶來各式各樣的機會,機會可以換成錢,或許也都可以說是一隻母雞!
這種「母雞」的概念,年輕人反而不重視,景氣好的時候,大家覺得「第一隻母雞」太小了,要賺就來賺「第一桶金」!
不是「零」,就是「一百萬」,但若風險沒控制好,有可能落得血本無歸、被打在地上爬不起來,重要的是,假設你真的得到了第一桶金了,應該也不夠到馬上退休的能力,第二桶還不知在哪裡?說不定你曾經賺到第一桶金,現在全部都換成股票,在經濟不景氣時刻,已到手的第一桶金已經只剩一桶石頭。前方的新路在哪裡,還詭譎莫辨……。
景氣差,自己一個人還是可以養一隻「母雞」。今天你有一個點子,只要切入需求,讓某些人得到惠,他們的錢就直接進來了,你不必等資金,不必盼金主,只要兩條腿、一雙明亮的眼睛、一雙傾聽的耳朵以及一顆勇敢的心,成本有多低?低到一兩個同學、朋友,甚至不用朋友,自己一人在家裡,就可以趁不景氣埋頭做出你生命中的「第一隻母雞」了!
【本文為授權刊登】
免費學習資源不漏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