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一個「副能力」,往往比本科專業畢業生的學得更快、更好、時間只需一半
最近有一位朋友,這位朋友,大學念法律相關,研究所則念財務,但她卻一直想從事工業設計類的工作,跌破大家眼鏡。
某日,她跑去某設計中心面試,遇見一位主管。「你念法律,竟然不從事這方面?」這位主管開她玩笑:「那,妳大學可以整個跳過了耶!直接去工作,說不定現在已經………。」這樣的評述,我這位朋友認為對方是在笑她「老」,驚訝又生氣,就不回應。哪知道,這位面試的主管,看她沒搭理,竟然反而更要抓著這個話題不放!「研究所又學財務,奇怪,為什麼不去念個MBA再來工作?」主管問。
我這位朋友聽了更生氣了,你才奇怪,為何財務後面一定要念MBA,而且,我現在是應徵設計的工作,你應該對我的能力比較有興趣才對啊,幹嘛一直問我的「過去」?終於,主管問了。
「那,妳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工業設計的?」主管問。
「剛進大學的時候,我自己去上課學的。」朋友說:「修了課,接case,這樣算起來,也已經做了6年了。」
「法律系這麼忙,自修學設計,做案子,還有時間嗎?」主管問:「那,你學了6年,是否其實等於只學3年?」
這下,這位朋友真的生氣了!她豁出去了──想了想,給了一個很好的答案,來「反擊」這位莫名其妙的主管。「長官,自主學習學6年,功力應該等於正式學的二倍(12年),而不是折半!」後來這場面試匆匆結束,但我聽了這位朋友的描述,覺得很有意思──沒錯,很多人都在求學的時候,「自學」某樣東西,而那樣東西,並不是原本的主修。或者,更多人進了職場之後,看到另一門更有興趣的方向,下班以後「自學」。
而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 - 「自學」的東西,學得比較好。自學的人,有時候比本科畢業的還要強。許多人自修自學出來的技藝,相當有機會比傳統科班正統出身的還要厲害兩倍,而時間又只花人家一半!到底是為什麼?答案是-心理因素。
我那位朋友就透露,當她自主上課學習工業設計的時候,她周邊的那些學法律的、學財務的,學的都不是這個;因此,她一開始只是興趣,碰一點點,但很快的就累積了一種神奇的「優越感」,加上機會,就讓她「愈學愈快」。那,既然自學這麼強,當初念大學研究所,是不是在浪費時間?就像那位主管說的:「大學可以都不必學了啊!直接去工作,說不定現在已經………。」
是嗎?不。
就是因為有這些沒興趣的科系,反而讓這個人,更加的珍惜那些不需要讀討厭東西的時光。白天要上討厭的課,但更期待晚上去學習那個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。白天要上討厭的班,更期待晚上去接近那個自己真正夢想的未來。
換句話說,就是因為有這些 -
- 沒興趣的科系,你的自主學習有了動機。
- 就學得更好了!所以,一點也不奇怪,自主學習出來的能力,反而成為後來此人最強的能力。
- 自主學習,讓自己覺得與眾不同;而其他科目,則負責襯托,讓學習的時間更加迷人。
自主學習,讓自己覺得與眾不同;而其他科目,則負責襯托,讓學習的時間更加迷人。
【本文為授權刊登】
免費學習資源不漏接
